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山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来源:2025年第4期《前进》杂志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山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中共山西省能源局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近年来,全省能源行业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以“五大基地”建设为抓手,高站位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高起点谋划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贡献了能源力量。
端牢能源饭碗,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全行业坚决扛起能源保供重大使命,讲政治、顾大局、勇担当,能源稳产稳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煤炭保供彰显担当。“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原煤产量累计51.26亿吨,圆满完成煤炭保供任务。其中,2024年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产量的26.7%,稳定了全省经济大盘。电力供应稳定充裕。“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发电量稳步增长,电力外送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苏等23个省(市、区),外送电量占发电量的三成以上。其中,2024年发电量4516亿千瓦时,净输出电量154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三,外送绿电75.4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非常规天然气持续上产。“十四五”前四年产量不断取得突破,累计达到569.7亿方。其中,2024年产量167.2亿方,创历史新高,煤层气产量134.3亿方,占全国八成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化石能源短期内不可替代的稳定作用,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韧性支撑。始终紧绷保障能源安全这根弦,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密切跟踪全国能源形势,实现煤炭、电力、非常规天然气应保尽保、应供尽供,做到资源大省挑大梁,能源基地做贡献。
图片
图为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光伏技术示范基地常联光伏电站(联合光伏)场区
强化高效供给,煤炭智能绿色开发全力推进
要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全行业立足煤炭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高标准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不断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谱系化发展。
煤矿“四个一批”稳步推进。统筹推进煤矿核增一批、核减一批、退出一批、新增一批,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能向资源富集区域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中,全面提升煤炭行业综合竞争力、本质安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省共有煤矿887座,总规模14.65亿吨/年,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数智赋能加速演进。把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健全标准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加快试点建设,累计建成268座智能化煤矿,居全国第一。其中,2024年建成150座。智能化煤矿产能占生产煤矿产能的63%,“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绿色采选大幅推进。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120座煤矿采用无(小)煤柱开采,基本形成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体系,特殊和稀缺煤种保护性开采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化评定洗选企业1588户,原煤入洗率达到83%,煤炭清洁绿色供应水平持续提高。
下一步,要在煤炭进入平台期下行期背景下,进一步夯实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加快推进煤矿“四个一批”,进一步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建设煤矿智能化技术策源地,加快推进煤炭数字化转型,到2027年全省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因地制宜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逐步向“零碳矿山”迈进。
聚力提质升级,电力产业转型发展跨越提升
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近年来,全行业充分发挥煤电资源优势,着力优化电源和网架结构,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电力产业转型升级。
煤电结构持续优化。科学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煤电机组,建成投产6台百万千瓦机组。加大落后机组淘汰关停力度,“十四五”前四年共关停279.2万千瓦。目前,全省煤电装机7297万千瓦,居全国第五,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煤电装机“半壁江山”。电网结构持续补强。持续改善电网薄弱县(区)网架结构,形成省内500千伏“三纵四横”为骨干网架,220千伏分七片环网运行,110千伏以下电网全覆盖的供电网络。西电东送调整系列工程全面投产,在运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华北特高压环网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形成“三交一直”6回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外送能力3162万千瓦。市场改革持续领先。山西电力现货市场是国内第一个进入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已正式运行超过一年,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整体并进、“省内+省间”协同运行的电力市场体系,1.9万户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市场,零售市场A级信用以上售电公司超过80%。2024年现货交易电量279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4%。
下一步,要把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大力发展先进清洁煤电,推动煤电由支撑保障性电源向顶峰、深调、应急备用的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聚焦调节资源、调度能力、社会承受能力三大主攻方向,建成电力调节能力完备系统。
图片
图为山西省电力交易中心交易大厅
厚植绿色优势,新能源产业集群动能强劲
要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行业统筹做好新能源总体规划,坚持集中和分布并举,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和高比例利用,实现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的历史性“结构反转”。
装机规模大幅提升。推动风电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稳步推进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发,扩大余压、余热、余气利用规模,实现光伏扶贫、风光互补、风电供暖、矿山生态修复、光伏+等多场景应用。目前,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750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0.7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大型基地稳步推进。第一批国家基地项目电源本体建成181.48万千瓦,完成率90.74%。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已确定新能源布局方案,光伏已完成备案,风电正在办理核准前期手续。制定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风光示范基地总体方案,以采煤沉陷区、盐碱地、沙化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省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绿电园区破冰试点。制定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方案,聚焦出口型产业落地、新旧动能转换、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确定大同、长治、绛县3个经开区开展绿电园区建设试点,通过专线专变将园区周边集中式和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直连负荷,实现绿电与产业协同发展。储能建设跨越发展。抽水蓄能形成“1+3+4+8”发展格局,装机2020万千瓦。开展磷酸铁锂、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并网装机193.8万千瓦。产业链条日臻完善。风电形成以太重整机、齿轮箱、发电机、主轴、法兰、塔筒、轮毂等同步发展的产业链体系。光伏围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辅材—组件”,已建成较完整的制造产业链。新型储能实现锂离子、钠离子、全钒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同步发展。2024年,风电、光伏产业链营收均超过220亿元,增速位列省级重点产业链前茅。
下一步,要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省级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储备一批新能源“标准地”,推动重点企业连片开发,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加快绿电产业园区试点建设,鼓励其他示范区创新绿电供给机制,促进绿电资源就地转化。围绕风光储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突破技术瓶颈,非常规天然气上产加力提速
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近年来,全行业不断加强技术攻关,深入推进不同层系、不同深度煤层气、致密气资源高效开发,促进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
区块建设成果涌现。加快沁水、鄂尔多斯东缘两大基地建设,建成6个10亿方大型整装气田。中石油华北油田沁水气田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浅层煤层气田,日产超700万方。中联煤层气临兴气田成为国内首个整装大型致密气田,探明储量超千亿方,年产超20亿方。关键技术革新跃升。构建了国家、省级、企业三级梯次衔接技术创新平台。中石油大吉区块先导试验成功,成为全国首个百万吨级深层煤岩气田。中石化延川南气田实现中深层煤层气商业化开发,华新燃气首创全国采煤采气一体化四区联动技术体系。管网建设卓有成效。加快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推动全省“一张网”建设,长输管网里程达到9477公里,覆盖111个县(市、区),形成“三纵十二横”管网格局。管网密度是全国4倍以上,管输能力超过300亿方,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气需求。
下一步,要在国家有需求、山西有优势的背景下,进一步夯实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完善与央企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央企加大投资力度。强化老井二次改造,拓展新层系技术攻关、多煤层立体勘探。短期内实现快速增储上产,中长期实现产量产值“双翻番”,力争2030年产量达到300亿方,打造非常规天然气千亿产业集群。
锚定“双碳”目标,节能降耗示范效应全面形成
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近年来,全行业深入贯彻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各领域节能降耗,不断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节能降耗大幅推进。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十四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2.7%,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86.6%,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运城稷山成为全国首个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县,形成可复制、能借鉴、易推广的稷山模式。“两高一低”项目清单化管理、晋城用能预算管理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示范案例。煤炭消费有效控制。在重点地区严格落实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煤炭消费替代。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691.52万户,超额完成国家规划目标,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600万吨以上。“十四五”前四年,全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累计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充电设施加速建设。全省共建成换电站123座,公共充电站8847座,公共充电桩9.5万台,桩车比达到1:7,基本满足70万台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在北方省份中率先实现公共充电桩乡镇(街道)全覆盖。
下一步,要坚持绿色智慧节约的用能导向,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加快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改造。加力扩围推动能源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促进新技术新装备迭代升级。借鉴推广稷山模式,在能耗大县和园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入推动终端消费电能替代,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省能源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抢抓政策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纵深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措施试点,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2025年第4期《前进》杂志
2025-05-15 09:28:4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