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

董明 字数: 2536

学习时报 》( 20250709日 第 03 版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质和真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良传统,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生命力深深蕴藏于协商文化之中。要使协商文化焕发活力、转化为治理效能,就必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需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商智慧寻根,更需在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实践中将其有效激活

协商文化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政治智慧。从历史维度看,我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协和万邦的治理思想,《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文化基因;从演化历程来看,协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整体呈现,协商文化的形成是协商民主实践发展和协商民主体系建构完善的必然结果。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就是要让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理念与意识,并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于协商民主的信赖、认同和积极参与。

一段时间以来,请你来协商”“有事好商量”“桂在协商”“协商在基层等丰富的地方政协创新实践,已为我们提供了协商民主有效推进的鲜活资源,为培育各地协商文化提供了实践基础,提升了地方治理成效。但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个别地方将协商民主简单等同于开会座谈,存在为协商而协商的现象;有的协商议题选择较为随意,协商程序有待规范,协商结果的运用还不到位;部分地区协商主体代表性不足,特定群体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不足,协商成果在转化落实方面的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既影响广大民众协商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养成。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需要系统施策。

在丰富的协商实践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与协商文化的积极培育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智慧,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协商民主文化提供滋养。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内容创新上看,一些地方注重挖掘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协商民主的结合点,将传统协商理念融入现代治理实践。比如,吸收传统乡贤文化中公道正派”“以理服人等元素,与现代社区协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协商模式。就形式创新而言,对传统协商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增强了规范性。一些地区将传统的茶馆议事”“院落座谈等形式与现代议事规则相融合,以规范的结构化流程打造确定的专属商议空间,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程序之中,以常态化的互动形式,把协商的有效成果转化为相关协商主体乃至全社会对于协商的积极共识,进而实现了协商文化的有效传递,既显著提升地方治理效能,也贡献了协商文化培育可复制、能推广的有效方法论。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需要因地制宜,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地方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传统协商智慧的现代价值。

完善协商成果落地机制,推动协商民主文化走深走实。协商文化属于软实力,特别需要呵护与保障。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为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创造了有利的制度条件。在制度构建的链条中,落实评估反馈尤为重要,是衡量协商实际作用与效能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协商仅停留在的层面,而缺乏的保障,久而久之,群众就会失去信任,协商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强调的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既有助于完善协商成果质量,更能倒逼协商成为社会治理中真正的活文化。完善协商成果落地机制,须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落实反馈体系,形成协商——决策——落实——反馈的完整闭环。这不仅需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更需要执行层面的刚性约束。

具体来看,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当前,我国一些地方通过建立首接负责制和分级负责制,明确协商成果办理的责任单位和具体对接人员,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二是规范办理流程。实行清单化管理、标准化办理程序和限时办结制度,提升协商成果的转化效率。一些地方探索建立的协商事项督办机制,通过定期通报、专项督查等方式,确保了协商事项的落实质量。三是完善评估机制。一些地区引入第三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考核体系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客观中立的评估方式既保证了评估的公信力,又强化了责任落实。通过完善这种闭环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增强协商的权威性、提高治理的精准度,而且为民众搭建了群众的话有处说,说出的话有回应的可信赖平台,在润物细无声的持续运行中锻造着各级党员干部、政协委员及各界群众的文化自觉,沉淀为人人懂协商、事事要协商、处处有协商的地方治理文化知识,以看得见的方式确保协商文化的可知、可感。

营造协商氛围,培育民主协商的社会基础。从认知层面来看,一些地方通过典型案例宣传、编写通俗读本、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系统性地普及协商民主知识,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协商民主的认同。如多地开展的协商民主宣传月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协商如何解决民生难题,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意愿。从实践层面来说,拓展基层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的做法,如建立社区议事厅、线上协商平台等,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门槛,让协商民主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就文化培育而言,需注重培养理性包容的协商精神。一些地区通过反复协商寻求最大共识的做法值得借鉴,这种实践既尊重多数人意见,又照顾少数人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这些实践表明,营造良好协商氛围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要加强宣传教育,解决为什么协商的认识问题;又要创新参与形式,解决如何协商的方法问题;同时更要培育协商精神,解决协商为了什么的价值问题。只有形成有事好商量的社会共识,让协商民主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夯实协商文化的社会基础。


09 07月

2025-07-09 11:26:45

浏览1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用好“六大平台”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