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知事识人慧眼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炼就知事识人慧眼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孔伟雄 (作者系新疆柯坪县委书记)
要以“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打破识人不深、知事不准、评价不实的“中梗阻”,让实干者无“身份之虑”、无“资历之绊”、无“后顾之忧”,真正心无旁骛地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宏伟事业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要,贵在知人。构建科学精准的知事识人体系是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动一方发展、锻造过硬队伍的关键抓手。唯有打破识人不深、知事不准、评价不实的“中梗阻”,方能让实干者无“身份之虑”、无“资历之绊”、无“后顾之忧”,真正心无旁骛地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宏伟事业,以实绩突围、凭担当破圈、靠作为出彩。
当前,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竞争日趋激烈,对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在干部识别评价中仍存在痛点,考察有时浮于表面,过度依赖集中考察“一锤定音”,易被表象迷惑;评价标准有时模糊笼统,“一把尺子量到底”,难以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精准画像;结果运用有时存在“两张皮”问题,未能有效激发干部内生动力。这些短板如不及时补足,不仅会埋没真正的人才,更会贻误发展良机。环境塑造人,机制成就人。要以“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用人胸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识人之道,贵在精准,难在日常。要彻底改变“不提拔不考察、不到年底不考核”的思维定式,将功夫下在平时,把眼睛盯在一线。建立干部常态化、近距离考察机制,推动干部“下沉”到项目建设主阵地、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真正在“事上练”的生动场景中、在矛盾问题的集中爆发点,看清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定力、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在急难险重任务前的担当魄力。这种“沉浸式”观察,远比会议室里的汇报和表格中的数据更能触及本质。
知事识人,必须坚持实绩导向这把“硬标尺”。评价干部,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效。要坚决摒弃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大力推行差异化、精准化考核。针对不同乡镇、不同部门的核心职能与发展阶段,科学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关键性、个性化考核指标。对经济主战场干部,重点看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大项目突破;对乡镇干部,突出看乡村振兴实绩、治理效能提升;对民生部门干部,着重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实效。要建立重大专项任务“揭榜挂帅”与一线跟踪考察机制,在攻坚一线设立“赛马场”,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更加鲜明。让实绩“说话”,以贡献“定价”,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构建科学体系,还需创新方法手段,提升识人辨才的穿透力与科学性。要善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探索建立覆盖干部工作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画像”系统,整合日常履职、专项考核、群众评价、监督执纪等多维数据,变碎片信息为整体研判。要坚持“开门识人”,畅通渠道让知情人说知情话,既听班子同事评价,也听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口碑,特别关注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反映。要建立干部实绩“阳光公示”制度,亮出成绩单,接受干部群众评议监督,让评价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这种“立体扫描”,能有效避免“盲人摸象”,使识人用人更加客观公正。
知事识人体系的生命力,最终在于评价结果的刚性运用。打通从“评得好”到“用得好”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舞好激励担当作为的指挥棒。要敢于打破隐性台阶,对在艰苦岗位、吃劲岗位表现突出、实绩公认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破除“没有位置等位置”的怪圈。要完善“能上能下”机制,对状态不佳、履职不力的干部坚决调整,形成动态管理闭环。要健全容错纠错与澄清正名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点燃干部队伍的奋斗激情。
(作者系新疆柯坪县委书记)
2025-08-08 15:45:0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