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中国士兵”何以感人心魄(人民论坛)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遴选范文 tao8090.com 淘8090网

中国士兵何以感人心魄(人民论坛)

凌风

《人民日报》(20250903日第05版)

 

在撰写纪念抗战胜利的一篇长文时,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让团队深受感染——

抗战期间,有外国记者拦住一名奔赴前线的中国士兵。问:你多大了?答:16岁。问:你觉得中国会胜利吗?答:中国一定会胜利的。问:当中国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还是继续参军?士兵笑了笑,回答道:那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

故事有多种表述方式。几番寻证,发现源自埃德加·斯诺早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后收录于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胡愈之译文集》中,只不过是叙述体。从当时的左翼文化界在文章中转述开始,故事就为人们口耳相传,表述也不断变化。比如,把露齿而笑的红小子刘姓红军指挥,变为16岁的中国士兵,把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的回答凝练得更简短等等,但故事的内核一直没有变。

由此思考,为何故事中的中国士兵如此感人心魄、令人传颂?

这些天,思绪一遍遍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赵一曼、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无数有名无名的英雄事迹浮现眼前。感怀先辈先烈经历着怎样的艰苦卓绝,付出着怎样的流血牺牲,每每不能自已。这位中国士兵,不正是那个年代亿万人民视死如归的形象缩影吗?

进而思之,故事所传递的以必死之心求必胜的勇毅,为什么能够穿越历史的烟云,具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当年,斯诺从中敏锐地发现,这反映着中国的一种全新的哲学”——“为了要战死或反抗压迫而去投军,并分析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如此高兴地发动战争时所抱的最大的幻觉就是绝对深信像刘某这样的中国人还没有诞生

顺着斯诺的思考再深入,为什么那时的中国已经与过去不同,人人抱定必死之心?

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当年的中国仍是积贫积弱,为什么就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重要论述,成为解码中国的一把钥匙。

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团结国内抗日力量,反对妥协与投降,最终推动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体人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历史雄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党的领导下,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激发了成仁取义的民族道统,焕发出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一往无前。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在各个历史时期,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黄文秀……正是无数中国士兵胸怀家国大义,坚定必胜信念,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小家成全大家,才有今日中国的巍然屹立,才有未来中国的光明前程。由此更能理解,为什么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在长文快收尾时,耳边传来飞机划破长空的强劲轰鸣声。抬首望向窗外,九三阅兵演练的空中梯队正有序飞过。不禁破涕,这盛世,如你所愿。对先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们为之牺牲的事业发扬光大,把他们为之期盼的愿景变成现实。


03 09月

2025-09-03 15:26:20

浏览15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社论) 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人民时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