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汇聚人才的创新会客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打造汇聚人才的创新会客厅
发布时间:2025-10-31 作者:孙曙光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通过打造创新品牌吸引人才、筑造创新场景服务人才、构建创新生态成就人才,努力打造有利于构建创新生态的人才会客厅。
打造创新品牌吸引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生态建设,流量变增量。作为全国著名商圈,三里屯日常客流量每天达到8万—10万人次,特殊节假日高峰期能达到12万—15万人次,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要将喜欢三里屯的青年人才留下来、与三里屯发生更多的联系,将人口流量变成地区发展的增量。立项区人才工作项目,以“小地标、大窗口”的创新思路,探索“推动多元文化交往、聚力全球青年英才、构筑人才聚合窗口”为主题的三里屯国际创新街区生态体系建设。梯次推进,打响知名度。策划举办“国际消费·文化融合新高度”“潮流三里·文化消费新视角”等创新主题沙龙,连续举办两届三里屯国际青年人才创新榜单发布会,吸引国际消费、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青年,用小切口大IP,打响知名度、引发共鸣感,目前已储备上榜青年人才65名、青年导师38名,有效链接全球资源,国际影响力与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打造平台,强化资源链接。在寸土寸金的三环里商圈挤出420平方米空间专门开放给年轻人使用,运营三里屯国际青年人才会客厅,累计承接开展活动190余场,涉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留学生与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吸引5300余人次的青年人才参与。
筑造创新场景服务人才。打造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引凤留巢”。推出服务专班,强化专业陪伴。营造有温度的人才生态环境、筑造多元场景服务好人才,才能让人才动心、安心。建立人才服务专班,由专业团队运营管理会客厅,为人才提供空间使用、政策咨询解读等服务事项,持续提升会客厅专业运营效能。构建特色矩阵,链接专属社群。联动港澳青年汇、WeWork、埔思学院、中信书店四大特色空间,形成“1+N”特色会客厅矩阵,主客厅发挥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社交互动、加速孵化、国际交流等功能,各个分客厅聚焦港澳台侨、数字经济前沿动态、海外校友归国创业等主题为青年交往搭建多元合作场景,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撑。广泛链接国际组织、高校校友会、行业协会、创投等机构,纳入会客厅协作联盟,促进国际青年人才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全面、便捷和优质的服务。拓宽链接路径,加大推广力度。对接市贸促会、区投促中心、CBD管委会等市区委办局,举办国际商务会谈活动,加强企业与政府间交流,引导更多高质量企业和创新项目落地,推动会客厅成为商务洽谈、贸促交流的重要基地,和服务青年人才、推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重要场景。
构建创新生态成就人才。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的生态。构建创新生态,实现价值转化。为发挥会客厅“人才交往中心、资源汇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的“四中心”平台功能,逐步建立包含“一个国际对话平台、一个全球人才链接机制、一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国际青年人才品牌、一个青年导师团队”的服务体系,实现在文化碰撞、成果转化、创业交易、资本赋能、人才交往等方面的价值转化。助力青年人才,推动资源转化。通过搭建专业展示平台、助力项目落地、打造创新特色场景、一站式服务青年人才等举措,成功促成落地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法人主体24个,与安踏、而意、癸罡文化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人才项目21个,有效推动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面向国际,传播正能量。年轻群体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超大型城市商圈治理能够抓住这一环,离不开基层治理生态的整体提升。依托国际青年人才会客厅,围绕“三里屯日”举办泰国风情节、马来西亚节、智利周等国际交往活动,通过讲中国故事、传中华文化、促国际交流,实现世界各国与三里屯的“遇见”,不断为街道注入潮流活力和创新动力,打造面向国际的城市品牌。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
2025-11-01 11:41:0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