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调查 浙江日报社、浙江省委党校联合调研组
深度调研|余村调查
来源:《求是》2025/21
深度调研
余村调查
浙江日报社、浙江省委党校联合调研组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村发展指明了方向。20年来,余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以及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近期,调研组深入余村蹲点调研两个多月,与县镇村三级党政干部、经营户、入乡青年等访谈交流,实地走访全村280余户村民家庭,了解余村发展路径、探寻余村成功密码。
一、余村之变
余村三面环山,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约580亩、竹林约5200亩。余村移民占比较高,全村当前1100多名常住人口,姓氏多达114个,多元的人口结构塑造了村民开放包容的性格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2005年时的余村,正处于从矿山经济转型的阵痛中,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世纪90年代高峰时近300万元滑落至2004年的20余万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年习近平同志亲临考察后,余村坚定走产业转型发展新路,20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生了精彩蝶变。
生态环境从污染矿区转变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20年前的余村,矿山连年开采蚕食着竹海,水泥厂排出的浓烟弥漫着整个村庄。村党支部原书记鲍新民回忆道:“那时在外面走上一圈,脸上、身上都是灰。污水流到土地里,庄稼都种不起来。”20年后的余村已成为一个热门景区,整个村庄满目苍翠,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目前余村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约360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平均每天有3300多名游客,高峰时超万人。村民周洪法表示,山林保护好了,野生动物慢慢多了起来,白鹭、黑水鸡都回来了。
主导产业从较为单一的矿山经济转变为农文商旅的多元经济融合。余村过去产业以矿山、水泥厂为主,结构单一,缺乏后劲。如今,民宿、主题咖啡、音乐酒吧、生态农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融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康养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2024年余村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6000万元,其中村民农家乐、民宿、漂流、农场、研学等收入约4500万元。一家民宿的主人葛元德曾经在矿山搬运石头,如今爱上了石雕,在家里同时经营石雕工艺品,“以前在矿山比的是力气,现在比的是创意”。同时,游客结构也正悄然变化。叶家烧饼的叶杭告诉调研组:“以前是党政团、老年团多,现在散客多了起来,包括外国朋友。他们逗留的时间更长,消费也更多。”
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见证了当地20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成功实现产业转型,成为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成效的特色景观。图为2025年5月,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矗立在繁花绿树间。安吉县天荒坪镇供图
百姓生活从外出务工谋生转变为就近安居创业致富。余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5年的几十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7.4万元。公共设施全面升级,家家户户用上了管道天然气,93%的家庭住进独门独院的“乡村别院”,住房翻新比例超过54%,村里组建了舞龙队、腰鼓队、地掷球队等群众性文体队伍。随着村庄环境改善和创业机会增多,一些曾外出打拼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胡青法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到宁波做生意,2016年回乡将自家房屋改造成“青之恋舍”民宿,民宿拥有7间客房,加上销售舅舅家的安吉白茶,年收入可达50万元左右。他妻子随后在村里开起全村第一家咖啡店,孩子也回到安吉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胡青法感慨:“家乡有活干,谁愿意外出奔波?况且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
发展特征从相对封闭的自主开发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协同共富。20多年前,余村约80%的劳动力集中在矿山和水泥厂,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基本依靠内部循环。当时村干部曾总结:“村里没有暴发户,也没有困难户。”然而,这种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均衡,终究是脆弱和不可持续的,相关部门指出这是“低水平的共同富裕”,并勉励余村干部要“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如今,余村正探索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路径。对内推行专业化运营,将景区整体委托给国有专业公司,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和村民利益共享。对外进行片区化联动,联合周边村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谋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共富新格局。
二、变的密码
余村用20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变革,调研组分析发现,这场变革本质上是一场观念转变、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的系统性重塑。
(一)从观念转变开始破题
告别赖以致富的矿山,对余村村民而言是一场涉及利益调整的思想挣扎。对矿山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村民们早已有朴素认识。而环境恶化与安全事故频发,更促使他们反思矿山经济的可持续性。当年矿山上先后有6位工人不幸遇难,数十人受伤。但“关停矿山等于断了财路”,村民即便有转型意识,也难以达成共识。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不久提出“八八战略”,其中就包括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成为天荒坪镇第一家示范村,并参加安吉县的“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程。2003年夏天的一个早上,经村党支部提议,余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关停水泥厂和矿山,村民代表争论十分激烈,最终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2005年3月底,余村关停了全部矿山,迈出了向生态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
然而出路在哪里?生态旅游究竟怎么干?能不能成功?余村人依然心里没底。在众人彷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2005年8月15日到余村考察,充分肯定了村民下决心停掉矿山是“高明之举”,并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番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困惑中的余村人前进方向,让他们“从此定了心”。
余村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关闭矿山后,一些村民外出发展,更多的村民则利用本地竹林资源生产竹筷子、竹凉席、竹牙签等产品,鼎盛时全村有48家小微企业和小作坊。但竹筷子等产品利润不高,村里第一家开办筷子厂的赵水根说,一双筷子只挣1厘4毫到1厘6毫,只能靠走量,而且竹子拉丝产生粉尘、噪声污染。“浸泡双氧水的工人的头发和手臂毛都被熏黄了,连运筷子的司机也不敢跑了。”赵水根于是将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加入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行列。
关闭矿山后发展旅游取得成功的案例,进一步激发了全村的发展信心。随着浙江“千万工程”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环境不断改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2006年,村民潘春林果断投入近60万元升级农家乐,当时村民并不看好他的农家乐,很多人认为他这个钱是砸冷水洞了。但潘春林的农家乐客人越来越多,随后他又创办旅行社和文化公司,事业越做越大。当村民们看到潘春林年入十几万元,真切感受到生态经济的潜力与魅力,又逢县里大力鼓励,都纷纷投身民宿、农家乐产业。此后,余村将旧厂房全部拆除,通过“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清理了大量违章建筑,并进行复耕复绿。村庄漂亮了如何变钱?余村随即开始创建打造开放式景区,让老百姓家家户户开农家乐能挣钱。
2015年余村计划申报国家3A景区,游客开始爆发性增长,这使全体村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把利益共享作为发展之本
余村转型发展的成功,还得益于构建了一个公平、可持续、全民共享的利益分配体系。在村内资源利益分配方面,余村创新推出“基础共享+品牌增值”,推动资源从单一利用向价值倍增跃升。在对外资源共享方面,余村实行片区组团发展,在联动发展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
对于村集体有形资源资产,余村实行“两入股三收益”。“两入股”即资源、资产入股,村民将耕地、竹林等资源流转至村集体,村集体与村民以房屋、停车场等资产入股生态经济项目;“三收益”指村民由此获得股金、租金与薪金三重收入。比如,在“瀑布咖啡”等项目中可获得保底收益与利润分红,通过资产租赁获得租金,在景区等场所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这些资源经村集体整合后,被二次流转至余村集团及安吉县“两山合作社”,确保村民持续分享“绿色效益”:耕地根据不同用途按每亩1200斤或800斤稻谷的市场价年结流转金;竹林按每吨毛竹400元至600元的标准两年一结;碳汇项目则为每位村民带来年均700元分红。全村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有225人,占参保总人数的57.1%。村党支部原书记潘文革回望余村发展经过不无感慨,经济发展了,婆媳关系、兄弟关系都好了,村民矛盾大幅减少,家庭焕发出新气象,乡村洋溢着好风尚。
对于村集体无形资产,余村积极探索品牌增值路径。余村通过品牌运营、资源入股等方式实现多元价值转化。以“共富超市”一号店为例,该店依托余村每年120多万人次的客流,采用“品牌授权+利润分成”方式,稳定获取品牌使用费和利润分红,其中品牌使用费每年达25万元。这一成功经验迅速向林下经济、生态研学等领域延伸。正如余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所言:“我们在努力让‘余村’这个品牌,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余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丰厚的发展红利。通过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等业态,村民共享了这份生态价值,创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目前,余村已发展35家民宿农家乐,2024年全村民宿农家乐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2900余万元。
余村以矿坑生态修复为核心,整合咖啡、悬崖餐厅、水上划桨、音乐吧等多元业态,打造沉浸式自然体验空间,成为乡村新消费的特色场景。图为2025年9月13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瀑布咖啡”旗舰店吸引众多游客。安吉县天荒坪镇供图
余村面积仅4.8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有限。为满足每年120多万游客的多样需求,余村积极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机制,联合周边23个行政村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共同打造“大余村”片区。余村村委委员唐继龙向调研组反映:“2020年以来,余村有好几个项目因为用地局限问题没法落地。比如,有个规划用地100来亩的康养项目,因为土地审批不下来就放弃了。”而片区组团发展有效破解了这类资源瓶颈,“云上天路”便是一个成功范例,该索道将“云上草原”和“余村”两大年游客量超百万的核心景区相连,使通行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5分钟,促进了两大景区游客双向导流。
(三)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发展之基
20年来,余村逐步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机制,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青年入乡和村庄治理都纳入各项工作中,让绿色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优势是余村最大的优势,余村坚持生态立村,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制订《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余村方案》、《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村庄规划》等科学规划,为村庄划定生态保护“硬边界”。余村依托“千万工程”,借助“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评审活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当过两届村妇女主任的张文学告诉调研组:“那时开始搞‘小康示范村’,村里引导村民在公共场所把垃圾统一放进垃圾桶,生态环境实现很大转变。”
产业是村庄发展的根基,余村坚持产业兴村,建立绿色产业招引机制。引进云梯科技、“邻汇吧”、“小象出行”等绿色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百姓就业增收。此外,通过场地补贴等机制吸引“全球合伙人”,已有28个文创、研学类项目落地,2024年实现营收2000余万元。其中,安吉文益社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设了“青年在村生活”灵感便利店及“兜内”咖啡店,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主理人李然表示,“我们将余村当成窗口,把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从营收数据到来访游客,调研组切身感受到余村绿色发展的脉动活力。
青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安吉县把招引青年作为重点工作,不断优化青年入乡创新创业机制。安吉县建立青年集聚创业体系,为青年提供“来安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共有住房”的一站式暖心服务。近3年,安吉县已与11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落地900多个青创项目,累计招引4.9万名青年。余村是安吉县集聚创业体系建设的生动样板,其核心项目“青来集”作为全国首个乡村青年人才社区,已吸引1200多名青年常态化入驻、创业就业。被“青来集”吸引来的卓力力在附近开设了OKKA乡野骑行社,有的周末能吸引200多名城市骑友。
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是村庄发展的保障。余村通过党建引领,把民主、法治、德治和智慧治理结合起来。村民阮明星对调研组说:“村庄要发展,党支部和书记很关键很要紧。”余村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推行“三步骤”工作法,即村“两委”以民主恳谈会的形式,征求村民小组代表的意见;村“两委”根据代表意见,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解决方案并负责落实。此外,余村注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建成全省首个村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
三、变的启示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看到余村的变化,他十分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余村20年来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也为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
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资源财富,需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最重要的是环境变好了”,一句朴实而真切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生态变迁的切身感受。余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田园变公园、把村庄变景区,催生出民宿、农家乐、生态农场等多元旅游业态,并带动林下经济、生态研学等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使绿水青山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余村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再只是沉睡的自然景观,而是能支撑就业、带动增收、吸引投资的“幸福资本”。同时,进一步提升生态经济的普惠性,促进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共享,是未来推动绿色共富的着力点。
村庄规划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引领,需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的规划能够引导村庄产业发展,实现土地等要素的集约利用,同步实现人居环境优化。余村在坚持规划总体方向的同时,注重结合发展阶段与产业趋势进行动态优化。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后,余村即规划了生态旅游区、生态工业区和生态居住区。2017年,余村将规划升级为“三区一环”,即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和一条环村旅游线路,形成了整体协调的旅游景区村。余村的发展充分证明,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同时还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规划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产业兴村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名气大,还要有活干”,村民们一句话反映了大家对工作和收入的关切。余村始终以产业为根基,通过培育文旅、创意等新业态,把颜值变产值、把流量变产量。同时,着力打造“余村”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品牌化运营,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各地应结合自身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协同联动是拓展村庄空间的有效路径,需推动“重点村+周边村”片区化发展。单个村庄的土地、空间等要素有限,但地理相邻的村庄在资源、文化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实行片区化发展,能发挥重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功能,促进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例如,“大余村”片区就成功放大了余村的品牌价值,使生态红利更具共享性与普惠性。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到,乡村全面振兴可依据地域特色划分片区,促进村庄间协同发展。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利益分配模式,切实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实现片区从“物理联合”迈向“化学融合”。
创新创业是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源泉,需不断优化青年成长发展环境。“我们留住了‘绿’,也迎来了‘青’。”这是一句让调研组耳目一新的话。余村通过实施“全球合伙人”计划,实现了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彼此成就。青年入乡不仅给余村带来新理念、新技术,他们的生活需求也有效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衍生出咖啡馆、骑行俱乐部等多元生活场景和消费业态。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创业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振兴。面向未来,应着力完善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创业成长生态,打造品质文化生活圈,让青年工作有舞台、生活有期待,从而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执笔:潘如龙
2025-11-02 21:40:52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